翻页   夜间
壁落小说 > 成语背后的中国人 > 始作俑者——说说古代残酷的殉葬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壁落小说] https://www.biquluo.info/最快更新!无广告!

最新网址:www.biquluo.info
    /p

    始作俑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p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这个成语出处的章节来自孟子与梁国国君的一段对话,两个人在探讨如何才能使国家强大,怎样才能做一个王者。/p

    孟子说:“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救济。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古人说理很有一套,总是用身边形象的比喻类比来说明治国的道理,而不是一通云里雾里的大道理,罗里吧嗦的公文。/p

    梁惠王说:“我愿意高兴地听您指教!”/p

    孟子说:“用棍棒和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p

    (惠王)说:“没有什么差别。”/p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p

    (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差别。”这里梁惠王说得倒不是很对,用政治杀人比刀子杀人厉害多了,杀人于无形,死都怎么死得也不知道,比如明末的袁从焕好好地在抗击清兵,因为反间计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崇祯来了个千刀万剐;封建的专制政治可以让人生不如死,比如刘邦的皇后——吕后把自己嫉妒的妃子剁成了人棍,一下子还死不了,要痛苦够了才能死;更厉害的是封建政治能把人逼疯,如同行尸走肉,你还得高喊万岁万岁万万岁,专制政治实在是居家旅行、杀人灭口的必备良药。/p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栏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起吃人啊(马都能吃得很好,而老百姓却吃不好,这不等于让马活,让老百姓死么)!野兽自相残杀吃掉对方,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的缘故,(试想连用俑殉葬都不能允许),又怎能让这些百姓活活地饿死呢?”/p

    梁惠王在与孟子的对话中还曾自以为是地说比起其他国家我已经对老百姓很仁慈了,孟子就举了一堆例子,来说明梁惠王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如果不努力治理国家,导致百姓饥寒而死,和亲手拿刀子残杀百姓,是一个罪过。/p

    这里“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大部分都是翻译成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该断子绝孙吧?我不赞同这样的翻译,孔子是极为注重礼仪廉耻的,不可能说断子绝孙这样的话,这跟泼妇骂街有什么区别呢?而且也不符合上下文的意思。下面谈谈个人的理解,这个可以有两种意思,第一种如果孔子说的是古代的真人俑(也就是把活人贴上陶土烧制再同主人一起埋葬),那这句的意思我觉得可以翻译成第一个想出来把活人做成俑的人,难道他自己没有后代吗?也就是说你为何要让别人的子孙为你的死殉葬呢,你自己的后代怎么不舍得跟着殉葬,这个跟孔子提倡的对百姓仁爱是相符的。第二种如果孔子说的是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佣人,那就可以翻译成有第一个制作俑的人,难道没有后来的人来制作了吗?意思是后来肯定有人效仿,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指恶劣的风气从此形成,按照成语的意思与上下文,我觉得应该取第二种意思,始作俑者现在的意思指的是恶劣风气的创始者。/p

    在这个章节中,孟子提出了如何才能做一个王者,那就是爱戴百姓,实仁政,所谓仁者无敌。其实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单位也好,领导在内心有仁,对他人有爱,时时刻刻想着百姓与员工的利益,让百姓休养生息,让员工施展才能,这样才有真正的人才汇聚在领导的周围,百姓内心才能心悦诚服,曾经有部经典的韩国电视剧——《商道》,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极为深刻:“做生意不是为了赚取利润,而是为了赚取人心,人心有了,才会有利润。”简单来说,仁爱就是你对别人好,别人才能对你好。/p

    不是刚愎自用、咋咋呼呼、说霸道话,人们喜欢那些说话霸气做事霸道的人,喜欢看电视剧里的霸道总裁、霸道嫔妃、霸道帝王,越霸道越觉得过瘾,越狠毒越觉得聪明,这样的电视剧也是恶劣风气的创始者。在喜欢霸道的背后,其实是对暴力宣泄的崇拜,对原始血腥的喜好,对社会法治与道德的不屑。/p

    由始作俑者我们来讲讲古代的殉葬制度与故事。/p

    古代的俑有一种叫活人俑,是把活人裹了一层纱布,然后,泥封住俑,再放到窑炉里烧,主要是给皇帝殉葬的。夏商时候都是以活人来陪葬,即为人佣,周朝建立以后,认为那样不人道,取消殉葬制度,但殉葬制度并没有消失,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以后,这种人殉情况逐渐减少,大家改用陶塑木雕的人像——俑,来代替活人殉葬,俑也反映当时百姓的生活状态。宋代以后,流行纸扎的冥器,俑的数量开始减少,秦俑、汉俑、唐俑还因为制作工艺精湛,成为中国极具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p

    之前的生产力极为低下,经济不发达,不需要那么多人从事生产,就那么几块田、几块地,耕种完、打完猎干嘛呢?奴隶主想着拿人来取乐,到了生产力发展,经济发达,需要的人手就多了,最重要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需要更多的人投入战斗,冷兵器时代人多力量大嘛!/p

    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俑大多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俑的身份包括了墓主生前的侍卫、仆从、厨夫、歌女、舞伎等各色人物,甚至还有衣饰华贵、有较高地位的属吏、宠姬、近侍等。俑的形象只追求人物的逼真与身份,不追求雕刻的艺术,中国的雕刻艺术基本围绕政治、围绕统治者的喜好而发展的,不是为了艺术家自己个性的张扬,统治者的鉴赏水平决定了雕刻艺术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因而很难出现雕刻大师。/p

    这些统治者在现世的生活中享尽了荣华富贵,个个都很怕死,都想长生不老,但前辈们的尝试结果令他们心拔凉拔凉的,没有人能永远不死。因此就想法把生前享用的一切好东西带到坟墓里,到地狱里继续做皇帝,吃香的喝辣的,于是尽量让俑做到惟妙惟肖,重现现实的环境,甚至还有楼阁谷仓、车马舟船、灶台水井,以及在厨房里待宰的各种禽兽,有的帝王嫌俑不真实,还时不时地让活人殉葬制度死灰复燃。/p

    殉葬是指以器物、牲畜或人与佣同死者一起葬入墓穴,以保证那些富贵者死了以后还能继续享福,继续有人伺候。以人殉葬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而殉葬跟陪葬不同,就是把人活活弄死,跟着死去主人一起去地狱,有自愿去死的,大部分是被强迫的。/p

    殉葬的人一般是死者的妻妾、仆人,用活人殉葬非常惨无人道。在中国古代,商朝奴隶主经常用奴隶殉葬,战国时期有所减少,因为要留着人来打仗。秦汉以后有所收敛,汉武帝以后基本就没有了,往往代之以与人形类似的木俑、陶俑,很少有人再殉葬。/p

    但在明朝与清朝初期活人殉葬又死灰复燃,而且在历朝非中原的少数民族地区人殉也广泛存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死后,他的皇后述律平强迫一百多名大臣殉葬。提起这个述律平,那可是女汉子中的女汉子,耶律阿保机曾经被人偷袭,眼看危在旦夕,这个述律平跨上战马,挥起鞭子,率领一支突击队,冲跨敌人,救出了老公,一时威震八方。/p

    耶律阿保机死得时候,这个述律平要求大臣跟着殉葬,一个汉臣赵思温当着满朝文武向述律平发问:“皇后平时跟皇上最亲近,最懂皇帝的心思,我们这些大臣去,怎么能让大王满意呢?”正当大家看笑话的时候,这个女汉子作出了惊人一幕,如同恐怖片,她挥起宝刀,眼睛也不眨地把自己的右手砍下来,然后非常淡定地让人把这只手送到老公的棺材里代替自己殉葬,从此以后大臣们对她的话没有敢不听的。/p

    金,元,明初都有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时期才结束了殉葬制度。清初,由于满洲部族习俗,殉葬制度再入中原,直到康熙时期才规定皇室不得强迫性殉葬。但殉葬行为仍然存在,并未实际根除,直至抗日战争时期,一些地区还有买童男童女殉葬的事情。 /p

    从春秋时候开始,人殉现象有所收敛,但也时有发生,下面就是两个在春秋时期发生的人殉故事。/p

    在秦国历史上的明君秦穆公死后命令一起殉葬的有177人,秦穆公死前就想让群臣和他一起下去,省得他在阎王面前因为没得地位而相当寂寞,当阎王也得有个先来后到的,人家可能也是嫡长子即位。秦穆公一次与大臣们喝酒,趁大家喝得有点高,头脑晕乎乎的不知东西南北,说到:“咱们君臣,生要一起生,死也要一起死啊。”奄息、仲行、针虎三个大臣不知道是酒后吐真言,还是喝得太开心随后那么一说:“我们要跟大王一起死!”没想到没过多久,秦穆公真的死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啊,你不是君子,也得做君子啊,刀架在脖子上,不下去你还能怎么样?于是真的跟他们的大王到地狱喝酒去了。这可谓是今宵酒醒何处?穆公坟墓处。看来这个喝酒不光不能开车,还不能乱说话的!/p

    还有一个君王更狠毒,那就是任用伍子胥与《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打败越国的吴国国王阖闾。/p

    《吴越春秋》记载,阖闾的女儿跟他老爸因为条咸鱼吵架,对阖闾非常有怨气,愤而自杀,阖闾非常悲痛,为女儿大造坟墓,制作雕刻精美的石椁(guo,石制的外棺,古人将遗体放进木质棺材里,再将棺材放到石质棺椁中,主要是避免木材日久腐烂,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并弄了很多的奇珍异宝作为随葬品。到了为女儿送葬那一天,阖闾令人一路舞着白鹤,吸引成千上万的市民跟随观看,到了墓地,阖闾下令将跟随观看的男女全部赶进地宫,然后塞上墓门。这些观鹤的百姓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骗进坟墓,活活闷死,成了阖闾女儿的殉葬品。这个阖闾的做法太不地道,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狠毒的人贩子了吧。这就告诉我们不光陌生人的东西不能吃,陌生人的热闹也不能随便乱看。/p

    秦始皇死的时候,秦二世胡亥逼迫殉葬的宫女与各类工匠等“计以万数”。/p

    所谓的明君都这么干,昏君岂不更残忍?从奴隶制开始,君王都这么干,成了恶劣风气的创始者,下面的王公贵族也争相相仿,只不过规模小一点,活人殉葬之风曾经很盛行,甚至一些女强人也要人殉。/p

    《战国策?秦策》记载,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与大臣魏丑夫勾勾搭搭(看来这个秦国的太后一直有养男宠的传统),两个人貌似爱得死去活来。宣太后以为魏丑夫真的那么爱她,病重时下令:“我死后,一定要以魏先生殉葬。”让他们在阴间再演倩女幽魂。魏丑夫听到后,顿时天旋地转,平时说说爱那个老妖婆也就算了,她还当真了。好比两个人在演爱情剧,女的问:“亲爱的你爱我吗?”男答:“当然爱了!”女问:“很爱很爱吗?愿意为我做任何事吗?”/p

    男慷慨激昂:“我都愿意为你去死,没有你我活不了!”女的兴奋了:“太好了,我快不行了,跟我一起下去吧!”男大惊失色:“啊???”冷汗直冒,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嘴巴子。/p

    正好这个时候,魏丑夫的一个朋友,为了讨好他,自告奋勇,说自己可以帮助他说服太后,朋友只给宣太后说了几句话:“太后啊,为何要让自己心爱的人白白送死呢?爱他就要他好好活着嘛!再说先王对你们两个人的事情早已察觉,现在你们两个一起下去,他不更加恨你了?在阴曹地府也不会放了你啊!那个时候你怎么跟你心爱的男人亲热?”还添油加醋地说了些,您的儿子对你们的事情也知道,他也不会每年给你祭拜的,有魏丑夫活着就不一样了啊,他会每年为你扫墓祭拜,为你哭泣,因为她对你爱得深沉等等,一顿胡邹乱编,宣太后还被忽悠住了,魏丑夫总算逃过一劫。/p

    人殉如此残酷,一直有很多有志之士反对。/p

    墨子在《墨子?节葬下》中说,这种残酷的做法,害得人民无法做事,浪费民财更是无法计算。荀子也极力反对杀人殉葬,他在《荀子?礼论篇》中说,削减死人的随葬品而增加活人的花费叫做“墨子之道”,减少活人的花费而增加死人的随葬品叫做糊涂,而杀死活人为死人陪葬叫做凶残!/p

    《礼记?檀弓》记载,有个叫陈子车的人死在卫国,他老婆和管家想用活人殉葬,两人商量好后,陈子亢(陈子车的弟弟,孔子的弟子)来了,说:“用人殉葬,不符合礼制。大哥虽然生病死的,在阴曹地府需要人伺侯,但应当伺侯他的,有谁能比他的妻子和管家更恰当呢?如果一定要用人殉葬,我觉得你们二位下去伺候最合适。”陈子车的妻子和管家吓得目瞪口呆,再也不提以人殉葬的事。/p

    虽然很多人反对,但在专制的制度下,反对也没用,你不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思想不开化,人原始的欲望都是残忍的、赤裸裸的,只有文明诸如儒家思想等的教化、社会的批判、法律的约束、农民的暴动等,才能让统治者们转变过来,一开始是畏惧,觉得这样做会不会激起民变,威胁自己的统治稳定,然后慢慢地改变、取消,最后不人殉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风气,社会也慢慢接受了,进而大家都来维护这个好的风气,久而久之,文明也变成了一种习惯,就像新加坡对吐痰的惩罚,先是用鞭刑,大家对吐痰畏惧,慢慢地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大家的素质提高,很多人对吐痰这种行为就会反感。要想提高人的素质与仁心,先要让他有所畏惧,害怕受到法律的惩罚,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法治制度与司法制度,先敬畏,加以道德教化,才能慢慢改变原来的坏习惯。/p

    自汉代以后,绝大多数皇帝不再使用人殉,常有皇帝死前留下遗诏,下令放无子的妃嫔宫女出宫。/p

    但当君王的权力被无限放大的时候,统治者的意志、兴趣爱好经常干预到法律,挑战社会的习惯与人的道德底线。/p

    朱元璋成了明朝人殉制度的始作俑者,下令死后将活着的嫔妃殉葬,多达38个,这个朱元璋天生对杀戮与血腥顶礼膜拜,拍个恐怖电影请他做男主角,绝对不用刻意表演,也能拿个奥斯卡小金人。/p

    他的这个嗜血的习性被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发扬光大,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朝鲜《李朝实录》中详细记载了给明成祖朱棣殉葬嫔妃集体从殉过程。被挑选出来殉葬的宫女嫔妃共三十多个人。明永乐二十二年十月的某一天,这些被挑出来的宫女先在宫殿外吃顿好吃的,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吃完后,她们一起被带到一个宫殿内,女孩子们知道马上就要死了,哭声惨叫震天响,青春年少的女孩子哪个好好想死呢?这个宫殿里放了三十多张“小木床”,这些殉葬的妃嫔们被赶到木床上站着,头顶上方是已经准备好的绳子,末端打了节,“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什么意思呢?等这个三十几个嫔妃站到木床上后,将木床抽走,脚悬空,一起被活活吊死。/p

    在这三十多个人中,有两个是朝鲜进献的女子,一个是韩氏,大概是一个宫女,另一个是崔氏,封号“美人”。上殿之后,韩氏突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苦苦哀求皇帝放她回朝鲜,因为家里还有个年纪很大母亲需要奉养,可是皇帝心如铁石、无动于衷。韩氏临死时,她的乳母就在一旁送别,无奈、愤恨、伤悲等涌上心头,韩氏眼睛里的泪水不断地往下流,回头对乳母喊到:“娘,我要走了,娘,我要走了!”声音凄惨响亮,久久地在宫殿里回荡,好像老牛在被杀之前留下的不甘的泪水(虽然这些宫女可能活得并不如老牛)。话还没说完,脚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转眼之间,韩氏就以这样的方式死在了异国他乡。/p

    为了对这些殉葬人有所补偿,下一任皇帝一般会给她们及她们的亲戚一些好处,最常见的是追赠谥号,大肆表彰她们的行为。这个世界上最廉价而又最有效果的表扬就是领导亲自给你颁发个荣誉证书,可颁给死人的荣誉证书不过是为了让活人能更甘心地去死而已。/p

    到了明英宗时期,人殉制度才正式被废除,明英宗虽然因为土木堡之变被俘虏,过着短暂而屈辱的一生,但他废除了活人殉葬制度,在嗜血为乐的明朝,也算是个异类,功德一件,终于结束了明朝死灰复燃的人殉制度。/p

    到了清朝,清初皇室人殉制曾非常盛行。因为女真族等少数民族还没有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等人死后,都有活人殉葬,直到康熙十二年,朝廷明令禁止活人殉葬。/p

    仅凭道德的束缚是不够的,还需要暴力与法律,暴力立竿见影,最具震慑,你统治残酷,我就推翻你,统治者才害怕,不然封建专制的最高统治者无所畏惧,因为他们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现在文明健全的法律制度能维持暴力打下来的成果,最终形成整个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大家自觉遵守,谁违背,不仅受到法律的制裁,还要受到道德的批判,人的素质才慢慢提高,残忍才能慢慢收敛。/p

    辛亥革命后,政府在法律上严禁殉葬,殉葬逐渐销声匿迹,印度殉葬制度一直存在,到了80年代,才修订了防止殉葬的法律,违反者将遭到最高7年的监禁。/p

    /p
最新网址:www.biquluo.info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